运城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欢迎进入运城人大网 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文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书面)

运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

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3428日在运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运城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3年1月8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在充分肯定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新成效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全面发展,针对性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照建议清单,逐条进行安排部署。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以赴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的落实情况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抓排查强举措。组织村级信息员、乡镇录入员、县级审核员、市级管理员四级监测队伍,建立需求清单和任务清单,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消除返贫风险。聚焦产业帮扶抓特色强支撑。坚持调结构,持续推进粮、果、菜、畜、农产品加工、食用菌、烟叶、中药材、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打造“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大农业品牌。坚持抓联结,在重点帮扶县、中心镇、中心村、易地搬迁安置区,加快建设原料基地、乡村工厂、加工车间等,让产业链更多留在农村。全力打造省级、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各13个,在脱贫县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个。坚持促销售,细化“五进九销”消费帮扶措施,完善“1+1+6”消费帮扶运城模式,打通线上线下产销通道,设立消费帮扶销售平台14个,助销农产品9019万元,带动脱贫人口6.67万人。聚焦就业帮扶抓倍增重培训。实施技能培训起底,探索推广平陆利丰职校培训模式,组织菜单式、订单式、项目式培训,打造“平陆电建”“河东家嫂”“闻喜花馍”“万荣防水”等特色劳务品牌。稳岗就业保底,鼓励运城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推广盐湖“零工市场”做法,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公益岗位托底,将公益岗纳入长效巩固机制,开展以工代赈,优先保证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保障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聚焦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抓重点带全局。紧盯“四大收入”,开展“省外务工就业倍增”专项行动、消费帮扶等活动。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195元,增长1860元,增幅16.4%。

二、关于“立足区域特色,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落实情况

(一)科学规划先行。围绕“十四五”农业农村领域发展计划,立足实际,规划先行,编制“1+5”农业发展规划,即一个总规:《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五个分规:《乡村建设行动规划》《农产品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现代种业产业发展规划》《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规划》《运城市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指导意见》。同时制定了《运城市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发展规划》,高标准做好特色农业产业规划。

(二)夯实产业基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有机旱作技术,实施种业振兴工程、科技强农工程和机械强农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65%;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超出全国、全省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57.6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3亿斤,占到全省的56%;小麦最高亩产达834.78公斤,再创我市高产纪录。

(三)加强品牌建设。深入实施“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运农优品”品牌,以小麦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为载体,通过大型活动推介,不断扩大“三个运城”品牌和“运农优品”的宣传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全市累计打造质量认证品牌349个,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稳居全省榜首。大力实施“特”“优”战略,以“四南四北”产业转型为引领,统筹推进优果、强菜、保畜、兴渔、促药,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临猗、万荣)、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万荣苹果、临猗冬枣和苹果、稷山蛋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盐湖酥梨、稷山板枣、新绛蔬菜、永济冬枣葡萄、临猗冬枣苹果、夏县蔬菜、绛县樱桃山楂),在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

(四)强化主体培育。坚持把抓好主体倍增作为推进全产业链提升,实现工业农业转型发展的主抓手。2022年增补33家企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108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累计达到7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11家,市级累计达到336家,全省排名第一。紧紧依托粮、果、菜、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了果品蔬菜、饮品酿品、主食糕点、中药材、肉蛋制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1个、省级试点5个、市级试点4个,推荐申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3家,分别累计达到1.5万余家和8412家,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五)发展生产托管。在全省率先打造以农户为主导、集体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围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提供三大服务的新模式。采取“大片区托管+服务组织+小农户”的方式,切实解决小农户技术应用难题,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农户”的方式,助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利益双赢。2022年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78亿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00%。全市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8亿元,服务面积约600万亩,带动农民60万余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全省第一。

三、关于“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进一步补齐补强乡村建设短板弱项”的落实情况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村庄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数字乡村建设、农网巩固提升、乡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工程。全市“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到14341公里,农村集中供水水费收缴96%以上,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以上,全市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乡镇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县管校聘”改革、健康乡村建设等工作,全市乡镇和社区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共设立村卫生室3161个,大学生村医配备率达70%,全市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率均位列全省第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喜迎二十大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持续推进“清拆改种建”五大重点工作,2022年完成户厕改造5.3万座、生活污水治理106个村,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到21.8%,基本形成了“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规划建设25个、覆盖154个乡村的美丽乡村连片示范片。盐湖区王过村、稷山姚村成功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万荣庙前村、盐湖西张耿村等7个乡村成功入选“山西美丽休闲乡村”,永济、芮城、万荣3县(市)5条美丽乡村景点线路成功入选“山西省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制定《运城市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不断完善婚俗、殡葬综合改革,实现“一约五会”全覆盖。持续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和星级文明户创建,共创建全国、省、市、县级文明村镇1730个,星级文明户73万户,占比达到61.5%。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和“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创建“枫桥式”司法所28个,培育民主法治示范村89个,“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能力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以考促学”,提升能力素质,强化基层党组织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构建“基地+课题+师资+实训”培训体系,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分级分类对村党组织书记、到村工作大学生等进行全覆盖培训,增强履职能力。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落细落小。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常态化开展“五看十问三评估”活动,坚持干部驻村“双月评议”和驻村工作“红黑名单”通报机制,促进作用发挥。突出政治标准,严格政治审查,做好在35岁以下青年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大从青年农民、村干部、网格员、到村工作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

四、关于“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发展主力军”的落实情况

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坚持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一线选人用人导向,全市选拔1301名政治素质过硬、热爱“三农”工作的优秀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年轻干部、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干部、女干部、“五方面人员”全部超过省定配备要求,进一步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创建“五面红旗”示范村、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等举措,不断强化“领头雁”作用,全市村“两委”主干“一肩挑”占比达到91%;45周岁以下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达到46.3%,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达到53.1%。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组建综合性科技特派团5个,派出科技特派员队伍205人,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服务领域涵盖果树、中药材、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园艺作物等行业。组建400余名成员开展“三队包联”服务,解难题、攻难关、破困局,先后发布主导品种63个、主推技术44项,解决技术难题654个。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8700人,全市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0万人次以上,获证5万人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2万人。

五、关于“健全乡村振兴推进体制机制,为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加压赋能”的落实情况

(一)优化机制强效能。明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马”,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办公室工作细则,《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二)强化考核抓落实。制定《运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用“考核指挥棒”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走深走实。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地市,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围绕“三农”重点,紧盯目标任务,聚焦短板弱项,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壮大特优农业,做强工业农业,打造品牌农业,发展数字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一是进一步做强产业,确保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决扛起粮食生产重任,实施粮食稳产保供项目,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种业强市建设步伐,加快黄汾百万亩优质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扭住“稳粮、优果、强菜、保畜、兴渔、促药、富林”七大产业,优化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模式、谋划新项目,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高质高效。

二是进一步巩固成果,确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重点推进“八个衔接”,压紧压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健全完善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监测快、帮扶准、退出严”要求,紧盯“三保障”与饮水安全动态保障,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紧盯2023年全省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指导线7100元要求,深入开展日常排查、重点排查和集中排查,确保做好精准帮扶。

三是进一步聚焦特优,确保在农业转型发展上实现新进展。总结推广“四南四北”经验,大力实施“国字号项目”,做好运城“土特产”文章,打好农业特色优势牌。以打造“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个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家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有机旱作特色等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做响“运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运”字号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带动力。聚焦精深加工、创新拳头产品、提升链条价值,全力推进优质果蔬、饮品酿品、主食糕点、中药材、肉蛋制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国家产业强镇和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农产品精深加项目建设“多起来”、集群发展“壮起来”、品牌引领“优”起来。

四是进一步补齐短板,确保在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品质上实现新提升。坚持集中连片打造,扩大示范引领效应,以市创示范县、县创示范乡、乡创示范村,带动引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巩固、大提升。持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抓好改善民生各项实事,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为引领,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五面红旗”示范村创建、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和星级文明户创评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是进一步拓宽路径,确保在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上实现新跨越。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村委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强化财务信息监督,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股民合法权益。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继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做实做深“1+4+N”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六是进一步完善机制,确保在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上实现新进展。持之以恒落实好党政主要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农业农村的工作机制,把乡村振兴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快培养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后备干部,引导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强化考核奖惩,让“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进一步配强配优县乡党政领导班子中熟悉“三农”工作干部,选拔优秀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优秀干部到乡镇挂职工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组织保障,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