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

欢迎进入运城人大网 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文件

关于市人民政府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报告的初审意见(书面)

关于市人民政府全市高标准

农田建设情况报告的初审意见(书面)

 

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连续第1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首次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写入一号文件。这是中央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政策的一脉相承和拓展深化,是为2035年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及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新部署,为耕地保护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6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中伟带领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夏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对《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初审,提出如下初审意见:

我委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耕地质量产出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如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后续改造提升任务较重,财政投入压力大,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存在等。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明确工作分工,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加强考核评估,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对任务目标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分析和定期评估,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工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要强化宣传引导,深入总结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案例、技术集成模式等经验做法,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农田建设新进展新成效,为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农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坚持目标导向,加快高标准农田新建。各级政府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建设布局上要突出重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国土“三调”“三区三线”相关规划成果,衔接水资源利用,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在建设规划上要整体推进,连片建设。根据农田分布、地形地貌、耕作要求和自然条件状况,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在建设内容上要综合配套。要在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方面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各级政府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已建高标准农田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要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重点内容。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要着力更新改造农田设施,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针对地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区域,要重点通过综合性的地力提升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粮食单产水平,全面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确保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四、强化管护利用,促进长久发挥效益。要对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强化高标准农田监测与用途管控,完善管护机制,保障持续利用。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严格“进出平衡”,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占用补建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完成补划补建工作,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要严格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高标准农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激励广大村民自觉爱护、维护高标准农田设施。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加强专业管护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管护水平。

五、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进一步提升建设成效。各级政府要要加快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国家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规划编制重点内容,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规划审核备案管理,着力提升规划编制质量。要认真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结合地方实际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建设质量。要加强形势研判和工作调度,序时监测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及早形成实物工程量,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

以上意见,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