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欢迎进入运城人大网 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文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报告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书面)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执法检查报告研究处理情况报告(书面)

 

——202438日在运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运城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2023年7月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市《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就进一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法律宣传、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人才支撑、乡村建设、巩固衔接等六方面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六方面意见建议。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安排部署,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抓好落实。现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

市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安排,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人社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卫健委、医保局、乡村振兴局等市直有关部门配合,立足工作职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报告中提出的6方面问题,并结合有关意见建议,完善工作机制,拿出硬核举措,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认真分析研究,逐项推进落实

(一)进一步加大法律宣传贯彻力度。一是加强普法责任制落实。制定市级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将《乡村振兴促进法》列为普法责任清单的公共部分,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期间,通过摆摊设点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业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知法懂法,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二是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测试。组织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培训,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市“法律明白人”参加“宪法法律知识百题测试”活动,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测试题中,以考促学,以学促行。三是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对全市已创建的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全面复核,强化动态管理,提升创建质量。聚焦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风貌展播,普及先进创建经验,加强典型示范推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年度法治督查,进一步规范“法律明白人”培养,共完成市级“法律明白人”备案10995人。倪勇勇等4名作用发挥明显的“法律明白人”列入全省法治乡村建设典型案例。五是强化涉农普法下沉。组织开展下基层进乡村普法活动,通过设立展板、宣传视频、法律咨询台等多种方式,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普法宣讲,解读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清除“盲区”和“死角”,做到应知尽知,切实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百姓生活,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二)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四个农业”促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四个农业”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壮大特优农业。重点实施盐湖设施渔业、夏县供港蔬菜等“四南四北”产业项目,打造“厚民晋茶”品牌,建设4个供港蔬菜基地,种植优质水稻6万余亩,实现罗非鱼工厂化养殖和对虾规模化养殖。做强工业农业。聚焦精深加工、创新拳头产品、提升链条价值,全力推进五大产业集群建设。筹建运城市农产品深加工贷款担保基金。202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578.07亿元,增长13.59%。夏县南大里乡成功获批全国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临猗县庙上乡、北辛乡入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名单。打造品牌农业。全面推广“三个运城”农业品牌,在品牌建设、主题宣介、渠道拓展上持续发力。2023年,全市绿色食品、“圳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获证产品129个,推荐国家级有机产品基地1个,申报山西供深基地8家,完成市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20个。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进运城农业信息化项目、新绛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万荣数字农业、临猗数字果业等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乡村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使用运行,开发推广“晋南苹果交易市场服务平台”。全市13个县(市、区)乡村e镇全覆盖,覆盖范围、培育体量居全省首位。二是产业融合为乡村产业增添活力。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走出农民持续增收新路子。加强主体培育。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全面强化和拓展农业加工增值功能、休闲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体验功能,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产业支持。组织主导产业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联农带农效果显著,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村镇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永济市东开张村、临猗县北辛乡成功获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强宣传推介。选择特色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突出、服务设施完善、乡风民俗良好、品牌效应明显的地区打造农林文旅康融合产业项目。万荣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芮城县入选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永济、芮城、万荣三县(市)入选山西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三是科技创新助乡村产业增效益。种业振兴增实力。坚持“藏粮于技”,围绕“一核心五基地”,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企业扶优扶强等行动。打造“中国西葫芦看山西,山西西葫芦看新绛”招牌,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个,建设市级创新平台24个。永济市、新绛县、芮城县被认定为省级小麦制种基地县,新绛县为省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万荣县为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玉米品种瑞普909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机械强农添动力。争取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253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1843台(件),受益农户17277户;建设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工程试点3个,农产品高标准产后初加工机械化示范点3个;培育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4个,示范家庭农场2个,示范农机大户2个。科技服务增效益。选派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265名,深入各县(市、区)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帮扶工作,累计对接服务合作社80余个,集中培训38次,推广示范新品种43个、新技术30项,培训指导2000余人次。

)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是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成果。举办全市到村工作大学生示范培训班,通过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展到村工作大学生“一月一主题”实践活动,聚焦基层工作,创新活动载体,健全帮带制度。对优秀到村工作大学生进行表彰,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充实乡村人才队伍。2023年招募“三支一扶”人员97名、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人员537名、农村学校补充教师438名、“乡招村用”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5名,招聘大学生村医55人,支持乡村事业发展。组织500余名乡村教师赴在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岗位培训在岗村医3191人,大学生村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三是逐步强化农业农村人才教育。推动全市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18个,培养毕业生1223人。开展农业经理人、农村工作大学生等示范培训,培训各类合格人才394人。积极推进职业中学开设涉农专业大类中的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2023年共招生21人,填补我市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空白。四是不断提升农民技能和就业能力。根据群众就业意愿,开发桃果管理、药材种植、农机操作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装修装潢、手工制作、园林绿化等就近就业培训,月嫂护工、化工外加剂、中式烹调等外出就业培训,实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9600人。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绿色低碳水平。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完成肥料“三新”示范18.04万亩,建设夏玉米施肥“三新”技术示范区7万亩,打造省级高标准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个。稷山县、临猗县创建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芮城县庄上村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获“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二是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召开全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观摩推进会,举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培训班,制定《市党政班子领导、人大政协正职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包联“千万工程”工作方案》《运城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分类推进,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面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7163座,完成15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比例达100%,谋划推进65个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建设。万荣县庙前村获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五)进一步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弱项。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实施村庄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数字乡村建设、农网巩固提升、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1247公里,新改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359公里。完成供水维修养护500处,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15%,超全省平均水平(95.1%)。完成冬季清洁取暖改造25669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4户。全市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以上,重点村镇5G网络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建设,建设改造寄宿制学校75所,遴选“专递课堂”项目校35所、“名校网络课堂”项目校56所,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办学品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行政村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建设率达100%,乡镇和社区中医馆全覆盖。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健康帮扶“最后一公里”。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基本普通门诊统筹,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省内住院合规报销综合比例达94%,超出省定80%以上目标。三是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加强村“两委”干部培训,有序推进村“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全覆盖工程,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积极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创建、文明村镇创建和“星级文明户”创评,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示范户”创建培养工程,培育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学法用法示范户1298个。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2534个,调解组织114个,培养专职人民调解员349人,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垣曲县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入选部、省级典型案例。永济市栲栳镇、垣曲县皋落村、平陆县风口村、河津市西磑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六)进一步提升巩固衔接工作质效。按照“到户到人、填平补齐”工作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组织开展市级同台展示比拼,狠抓省市“三十条增收措施”落实,接续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为共同富裕打牢基础。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收入完成15362元,同比增长16.42%,排名全省前列。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市级层面先后研究巩固衔接工作38次,出台专项行动方案16个,研究重大事项13项。开展巩固衔接工作大比拼活动,组织市级大比拼活动,全力推动我市进入大比拼活动快车道。二是加强排查起底。到村到户查。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对全市2172个行政村和101个移民安置点逐村逐户排查,坚持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和舆情信访预警相结合,做到问题应纳尽纳。举一反三查。对照国考、省考、自查和省市督导组发现的问题,全面梳理,形成“双交办”清单,引深排查。模拟国考查。围绕国考指标及新变化新要求,组织干部学习和考试,开展第三方培训式预评估,实地考核评估,深入查找存在问题。三是强化整改落实。围绕国考、省考反馈问题重点改,围绕省乡村振兴局通报问题常态改,围绕省市督导组发现和自查问题集中改。出台方案,逐一对照,分类摸排,列出整改时间表、任务书,确保所有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三、强化考核考评,以考促改促建

市委、市政府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用“考核指挥棒”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目标定位,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聚力“四个农业”,统筹“五大振兴”,突出特优转型、产能提升、改革赋能、乡村和美、人才支撑、巩固衔接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