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

欢迎进入运城人大网 今日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文件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 20191226日在运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守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执法检查组组长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情况,根据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市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按照检查方案的部署,执法检查组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中心于1114日就执法检查工作开展了法律法规专题培训。1128日至29日,在市直各相关部门依法开展自查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依法进行检查的基础上,深入芮城县、平陆县和垣曲县进行重点检查。随后,召开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听取相关工作汇报,梳理、总结明察暗访情况及意见建议。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实施总体情况

2017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实施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民生工程,开展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提质行动,13个县(市、区)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被列为省级试点,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全市现有小学771所,初中238所,特教16所;在校生小学为304902人,初中为151375人,特教为1288人;专任小学教师21788人,初中教师11714人,特教教师268人。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99.8%;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3%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重教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来谋划、安排和部署,作出了打好“教育强市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全省领先的奋斗目标。市委成立了高规格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工作委员会。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安排部署。并坚持“用最好的干部抓教育、用最好的资源办教育”,为全市教育系统配备了一批高素质、敢担当的优秀干部,教育战线生机勃发、充满活力。

二是落实法定责任。市、县政府依法落实主体责任,科学编制城镇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重点增加城市新区、功能区和居民聚集区等地方的公办学校数量,基本做到了学校与居民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确保了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了就近入学的需求。特别是中心城区,自2017年以来,斥资数亿元,新建了7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极大缓解了市城区入学压力。依法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市政府坚持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落实。依法落实“保障适龄儿童入学”责任。市、县政府坚持每学年听取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招生工作专题汇报,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入学原则,实施阳光招生制度,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巩固提高普及程度。同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城乡中小学校部署、协调、督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编办、财政、人社、住建、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认真依法履职,加强协调配合,共同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全社会重教兴教氛围浓厚。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将《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列入普法重点,利用新闻媒体、法制宣传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并从公检法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每学期向师生开展法治讲座。各学校专门组建法治宣传志愿者服务队,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幕、主题班队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和家长的普法教育。社会力量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感召下,积极捐建、兴办中小学校,成为运城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大运集团投资5000万元捐建了大运小学,西建、星河等地产企业投资1.25亿元捐建了涑水联合学校。

(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

市、县政府坚持以“二流财政办一流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义务教育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筹措和合理使用。近三年来,全市义务教育支出稳定增长,2018年达38.5亿元,今年前10个月达37.7亿元。市本级支出2018年达1.6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前10个月支出就达1.7亿元。市本级义务教育人员支出投入持续增加,20179902万元,2018年达10248万元,同比增长35%,今年前10个月达10059万元。市本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172720万元、20182844万元、20193360万元,年均增幅11.1%。与此同时,市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捐资助学、办学,拓宽义务教育融资渠道,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预算约束,细化预算支出,实行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义务教育提档升级,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201711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结构、学校制度、办学水平”等6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16项主要任务,全面启动实施了7个重点项目,即“四工程三计划”,有力促进了县域、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工程三计划”:城镇新建学校建设“交钥匙”工程、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美丽校园”工程、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同城一体化”工程、打造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扶持计划、特色学校创建计划)

一是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投资15.47亿元,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市623所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十有”标准(有食堂、餐厅、宿舍、取暖设施、厕所、运动场、卫生保健室、音体美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化教育室),实现了“一生一床一柜”,消除了“大通铺现象”。二是深入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制定了《2017-2020年消除大班额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限,在保证零增量的基础上,逐步消除现有存量。2017年夏县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班级;2018年临猗县、万荣县、河津市、夏县完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和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2019年基本消除盐湖区和市直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到20209月将全面消除大班额。三是强力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按照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思路,全市组建了92个义务教育集团校,通过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办学、学区制、对口帮扶等模式的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同时,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围绕实现“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风格”目标,推动打造了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义务教育学校。四是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98.4%的中小学接通了互联网,91.2%的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部分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安装了录播教室,逐步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师资匮乏问题,基本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步共享。

(四)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市、县政府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乡教育失衡的核心要素,做到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是建立完善教师补充录用机制。全市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编制,按照“有编必补、公开选聘、平衡学科”的原则,定期做好教师补充和录用工作。三年来,共补充教师 2410人,996名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20名校长到农村学校交流,城乡教师队伍差距逐年缩小。二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成功,2020年全面推进;乡村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国培”“省培”计划进一步提升;市级名师、名校长培育与评选工作继续强化,2000名名师、500名名校长工程深入实施;全市2000名城乡名师、名校长及智慧教育工作者在北师大完成轮训,城乡师资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不断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建立教师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同步调整机制,建立乡村教师工作补贴制度,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五)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连年提升

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质量连年提升,兄弟省市先后多次组团考察学习。一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全市共建成省市级德育示范校16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3个,推举产生了26名“新时代运城好少年”,广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意识明显增强。二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开好各门课程,特别是开设好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课程。全市共开发6320种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需求。三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市、县政府在义务教育学校年度发展督导评估考核中,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估力度,引导广大学校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如市直人民路小学、绛县横水初中、永济银杏小学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素质教育示范校。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齐心协力抓减负、促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义务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使用编班软件,从起始年级起均衡配置师资,均衡编班;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五是“课后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棘手难题。市教育局印发了《运城市公办非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13个县(市、区)和市直325所公办非寄宿制学校按照“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多样化模式,全面铺开公办小学校内托管服务行动,5885名教师参与其中,惠及103693名学生,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小学生“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问题。

(六)平安校园深入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在全市教育系统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履职免责、失职追责”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建立网格化安全监管和责任体系。二是学校建立完善校园安全工作组织网络,深度强化校园“三防”力量,发动家长、教师、保安、民警、交警和巡(特)警共同组成“护学岗”,筑牢孩子上下学的安全屏障。三是全市范围内开展校车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整治黑校车、农村面包车接送学生违规行为。四是持续强化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按时开展安全逃生演练,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防范及自救能力。五是全市投资340万元,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安装防冲撞硬质隔离栏,加强学生人身安全防护。六是组织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检查,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80处,有效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全市共创建省级平安校园4所,市级平安校园50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仍需加大。目前,全市1009所义务教育学校中,不足100人的学校有321所,不足30人的教学点有154所。其中以河津市的问题最为突出,农村百人以下小学还有28所,与优质均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城区学校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经商和务工等家庭随迁子女增加,大量农村和外地生源涌入城区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放开“二孩”政策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虽然近年来市、县(市、区)政府建设了一批公办学校,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城区学校“大班额”“入学难”问题一直未能根本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意见较大。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不少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中、青年教师外流较多,造成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和主课教师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心理疏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四是齐抓共管的共识仍需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中发现,少数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存在业务不熟、被动参与、突击执法甚至是被动应付的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没有达成齐抓共管的共识,为数不少的社会组织、个人甚至是相关行政部门和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缺乏应有了解和认识,忽视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片面认为义务教育关键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缺乏主动担当和作为,没有形成开展义务教育的最佳氛围。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力度

1、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法》“一法一办法”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依法履行义务的责任意识,形成更加关心义务教育、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浓厚氛围。

2、进一步厘清相关部门法定职责,形成强有力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义务教育工作合力,不断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共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平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让家长在督促和保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承担好言传身教、生活照顾、亲情关怀和安全保护的责任

4、不断强化控辍保学工作。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坚持依法控辍、提高质量控辍、落实扶贫控辍、强化保障控辍等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巩固提高我市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力争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0%

(二)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建设力度

1、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改扩建力度,特别是加快市城区学校的改扩建步伐,缓解入学压力。

2、持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基础设施较好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孩子方便就学。

3、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实施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推动强校带弱校,校长、教师交流,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4、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不断提升乡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的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引导教师涵养师德、严谨治学、心存大爱,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提升综合素质。要探索推广一些地方实行的“教师评教师、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评价和激励。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薪酬制度,倒逼教师提升素质、提高能力。

3、持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创新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政策,特别是大幅增加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补助,让他们真正“留得住、教得好”。同时,注重改善农村教师专业结构,引进人才、合理调配和强化培训并举,解决部分农村教师专业结构不适应学科设置的结构性矛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确保城乡教师资源均衡足额配置。

4、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要培养和选择政治过硬,精通和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担任校长。引导优秀校长向地处相对偏远、条件相对艰苦的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缺员学校流动,提升乡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完善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机制,确保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热爱教学、专注教学、享受教学,全身心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